close

  觀點PK
  對於跪拜父母,有人說好,有人說不好。說好的人認為,這是弘揚孝道的一種方式。說不好的人認為,跪拜的形式大於內容。1月11日,上海一所學校舉辦“孝敬文化節”,800多名學生在父母面前下拜磕頭,在父母的頭上拔下一根白頭髮,作為永久的留念。儀式過程中,學生們行三跪九叩之禮,膝行至父母面前聆聽父母教誨,學生和家長淚流滿面。 (據《新聞晨報》1月12日報道)
  “跪拜父母”是應有的一課
  下跪雖是封建時代的禮儀,但這種禮儀並不盡然全是糟粕。對別人下跪那是喪失人格尊嚴,對自己父母下跪表達感恩沒啥不妥。
  跪拜是中國最高的禮儀,百善孝為先,用跪拜表達孝道,能體現發自內心的赤誠。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很多,而他們的付出不求回報。跪拜父母,以這種至高無上的禮儀錶達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、對父母的感恩,甚是妥當。
  有人認為,下跪是封建禮儀,在講究人與人關係平等的今天是不折不扣的糟粕。其實下跪並不全是糟粕。男兒膝下有黃金,每個人都不可能隨便下跪。下跪,要看表達什麼,如果是表達孝道,那麼可以舉雙手贊成。如果是違逆了自己的心意,就應該批判。當年西漢韓信受胯下之辱,那個讓他喪失尊嚴的人就應該批判。跪拜自己的父母,表達對父母的尊敬,這未嘗不可。
  今天,家長與子女間的互信和尊重似乎越來越少,代際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。用這樣一種洗滌人心的方式,可以喚醒學生們的道德情操,啟迪孩子們的感恩情愫。學校迫切需要開展這樣的“感恩教育”,經常給學生上一堂“孝德課”。
  學校的初衷是教導孩子要懂孝道。把真實生活搬上課堂,讓學生用跪拜的方式感恩父母,其感化的效果,遠大於講臺上枯燥無味的說教。孩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,培養孩子的孝道要從小抓起,不光是理論上的,更應該有實踐上的。說一萬遍都抵不上做一遍,跪拜父母,這樣的方式會在他們內心打上深刻的烙印,孩子也記得更牢靠。
  孩子向父母長輩行三跪九叩之禮,這正是當下傳統文化缺失情境下亟待補上的一課,所有孩子都應在跪拜父母的過程中體味父母的養育之情,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,做一個努力追求上進的人。李兆清
  集體下跪是場“道德營銷”
  集體跪拜式孝道弘揚,近年來幾乎成為一些學校在方式選擇上的標配,比如有的採取集體給老師下跪,或者集體給父母洗腳,還有集體給父母喂飯,以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。這場“800人下拜磕頭”,形式上並沒有脫離“運動式”和“炒作化”的窠臼,同樣也再度陷入“把孩子作為弘揚孝道的工具”的質疑。
  孝是一種言傳身教,更是一種長期的熏陶。學校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,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。然而很難想像,若平時對思想道德極不重視,人格塑造也嚴重短腿,未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觀的環境,僅靠一兩次場面宏大的“孝敬文化節”,就妄圖讓價值觀瞬間培育和塑造起來,這樣的做法過於急功近利,也違背了教育的基本規律。
  孝不僅是給父母洗洗腳、喂喂飯、作跪拜禮就能涵蓋的,而是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孝,為什麼要孝,如何去盡孝;要告訴他們,孝是行於當前,顯於細節,是一以貫之和長期堅持;得告訴他們,孝是一種責任,一種義務,一種不計報酬的付出;更重要的是,孝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意識,一種銘心刻骨的念想,只有時時想著父母,處處念著長輩,才會有發自肺腑的行為表現。否則,當孝變成一場“秀”,家長與孩子成了一種道具,連“常回家看看”都成為一種奢求,也就與真正的孝道相去甚遠。
  一朝一夕無以讓孝心高漲,也無以讓其永貯於心。人格的塑造與培育無法做到一蹴而就,需要“長期之功”。時下的教育追求轟動效應,講求應試哲學,把急功近利上演到了極致。如何實現道德的回歸,如何真正弘揚孝道,並使之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,需要過程的積累,需要內涵的堆積,更需要時間的沉澱。除了熱鬧非凡、場面宏大的集體式跪拜,還需要默默無聲的示範與帶動,需要潤物無聲的浸潤與熏陶。 唐 偉 配圖:中新網  (原標題:三跪九叩父母,就是弘揚孝道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k83wkxm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