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秋天的高平,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,果園內黃橙橙的梨子,蔬菜大棚青翠欲滴的蔬菜,現代養殖園區膘肥體壯的生豬……勾勒出了一幅豐收的畫捲。透過鄉親們一張張喜悅的笑臉,記者仿佛看到了高平發展特色農業律動的腳步。
  用工業發展的思路發展農業,用商業運作的理念經營農業,以產業化凸顯地方特色。這是高平市發展特色農業的成功經驗。現在,他們已形成生豬、果蔬、小雜糧等多個產業鏈,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穩步發展,確保了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農村發展。

  高平市天潤農業科技示範園占地1850畝,總投資1.2億元,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,可帶動周邊就業人數近3000人。 本報記者 袁文中 攝
  生豬養殖 上游下游都掙錢
  河西鎮劉家川村,田晚娥勁頭十足地在圈舍邊給豬添飼料,鐵欄內的生豬,頭頭膘肥體壯。繁育區小豬仔活蹦亂跳,競相拱食。田晚娥直起腰身,臉上掛著笑意,指著充滿生機的豬場說:“我的豬場能發展到現在,全靠政府幫扶啊!”
  面對此番風景,高平市畜牧獸醫局繁育站站長王水平感慨萬千。他說,從去年初到今年6月,生豬市場連續走低,毛豬每斤跌至5.1元,許多養殖戶鬧騰著宰母清欄關門歇業,是政府採取啟動養豬風險基金等措施,幫養殖戶度過了難關,使生豬產業得以健康發展。
  這些年,在高平市政府的扶持下,全市生豬產業基本完成了由過去“小而散”的家庭養豬向規模化、標準化的華麗轉身。目前,全市千頭以上的豬場已達332個,其中超萬頭養豬場18個,規模化養豬率為81%。去年,高平市年出欄生豬150多萬頭,產值一舉突破20億元,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.2%,養豬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堅實支柱,並贏得全省“一縣一業”生豬示範縣、第一養豬大縣、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稱號,受到國務院表彰。
  產業自身發展壯大、基礎日漸牢靠,帶動相關產業風生水起,上游的飼料加工業、下游的生豬屠宰加工產業都在蓬勃發展。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條從玉米種植、飼料加工、生豬養殖、沼渣利用到生豬屠宰、熟肉製品、豬血豬骨加工完整的循環產業鏈。該市凱永農業生態循環示範園區在養豬的同時,投資8700萬元建設年產30萬噸的豬飼料廠,負責人龐中土說:“過去養豬買飼料,現在我們的飼料除了自用還外賣。”而在產業下游,該市聯手雨潤建成200萬頭生豬屠宰線,姻接山東德力斯和特驅建成熟肉加工項目,熟肉製品逐漸打響品牌。特別是引進5000噸豬血深加工項目和高檔骨瓷項目,可以將豬血加工成用於添加飼料的蛋白肽粉等,產品熱銷全國。王水平自豪地說:“高平的生豬渾身上下都是寶!”
  設施蔬菜 精心打造“綠色錢道”
  走進高平市野川鎮的天潤農業科技示範園,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,棚內生機盎然、滿眼翠綠,臉上掛著笑容的菜農們,採摘著尖椒、茄子等無公害蔬菜。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公司採取‘公司+基地+農戶’的經營模式,保障了種植戶的利益。”這個園區占地1850畝,總投資1.2億元,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緊張進行,達產後,年凈利潤4000萬元,可帶動周邊就業人數近3000人。
  在高平市,像天潤農業這樣占地面積千畝以上的大型農業園區就達到了7個,百畝以上千畝以下的園區57個,蔬菜播種面積4.3萬畝,其中,設施蔬菜面積3.2萬畝,蔬菜總產量26萬噸,總產值6.58億元,輻射帶動農戶3萬餘戶。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541公斤,農民年均增收1440元。
  “近年來,我市以建設‘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’為契機,大力發展設施農業,在現代化園區建設、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、集約化育苗場建設、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建設上實現了新的突破。”高平市蔬菜辦主任張志強說,他們通過抓老園區的提升改造和新園區高標準、高起點建設,涌現出一批優良品種引進、試驗、示範的龍頭企業,有力地引領了全市設施蔬菜的發展。目前,春秋大棚春提早西葫蘆、秋延後西紅柿面積達到了5000餘畝,重點建設12個連片示範點,推動了越冬蔬菜規模化生產,提高了市場競爭力。
  在石末鄉北張寨雙千畝辣椒基地,村民說,他們種的辣椒叫“南韓紅”,其紅色素提取後,成為製作口紅的主要原料,其餘又可做成辣椒醬,市場需求旺盛。到11月份成熟時,全部出口韓國。“畝產600斤,每斤售價4.5元。你說,它是不是農民致富的‘綠色錢道’?”
  引進新品種、新技術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,而高平市已引進、試驗、示範、推廣新品種多達20多個,種植畝數超過3000畝。此外,他們還依托農業科技示範園區,聯姻農業院校、農科院所,聘請專家教授深入田間地頭,分批對農民開展大規模、全方位、多層次的培訓活動,提升了設施蔬菜的科技水平。
  小雜糧 龍頭舞起惠農民
  隨著人們健康飲食意識的增強,對小雜糧的需求不斷增加,因此,高平市抓住機遇,大力發展小雜糧產業,促進了農戶增收致富。目前,該市小雜糧種植面積1.6萬畝,其中穀子1萬畝,薯類0.5萬畝,其它雜糧0.1萬畝。
  近來年,高平市加大小雜糧加工企業扶持力度,發放扶持資金168萬元,支持山西焦河科貿有限公司、山西神農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5家小雜糧加工企業發展。同時,積極扶持引導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,加快土地流轉,實行集中連片種植。此外,還加大品牌建設力度,誕生了朱門牌紅薯、朵則牌小米、神農氏小米、誠之貢雜糧等品牌。“用流轉的土地種小雜糧,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,真是一舉兩得。”高平市農委技術站站長王紅明感慨地說。
  位於河西鎮焦河村的焦河科貿有限公司,工人們在生產車間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自動化石磨設備進行生產,昔日人工碾米、磨面、裝袋的生產場景在這裡沒了蹤影。據瞭解,該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引進的石磨、碾子等加工設備,所研磨的麵粉,碾出的小米,基本保留了產品的原汁原味,口感清香,營養豐富。
  焦河科貿成立於2011年,流轉土地1500畝作為有機糧種植基地,年加工原糧、小雜糧達800噸,年銷售收入達到1000萬元。這裡的員工大多來自焦河村,一位叫楊效忠的農民說,他家的地大都流轉給公司了,每畝地流轉費是600元,加上國家的糧食直補款100元,每年一畝地可以拿到700元補助。另外,作為公司的固定員工,一年下來也可以拿到近20000元的工資,這樣的收入比土地沒有流轉前高出兩倍多呢。”楊效忠高興地說。
  免費為訂單農戶提供種子、有機化肥、技術,糧食收穫後以高於市場價30%的保守價向農戶收購,極大地調動了周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。如今,這家公司所生產的小雜糧系列產品均獲得了國家的有機產品認證,不僅打入了晉城、高平本地超市,有些產品還遠銷到北京、河北、山東等地。(記者 李斌)  (原標題:高平特色農業之路越走越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k83wkxm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